增强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物资保障体系如何构建?

增强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物资保障体系如何构建?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简称《纲要》)。其中指出,我国要增强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加强应急物资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卫生、灾害事故等领域应急物资保障,完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

《纲要》明确,把安全发展贯穿扩大内需工作各领域和全过程,着力提升粮食、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等领域供应保障能力,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应急事件能力,为国内市场平稳发展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各类安全风险隐患交织叠加,生产安全事故仍然易发多发。

与此同时,多年来,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经过了不断的调整与完善,由分散化的应对模式逐步走向了统一的综合性应急管理模式。2013年,中国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2018年,党中央决定组建应急管理部和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构;2021年,整合分散在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综合监督局等司局的部分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组建副部级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2022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务院此前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指出,到2035年,要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2022214日,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永利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全国各类事故、较大事故和重特大事故起数比2015年分别下降43.3%36.1%57.9%,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8.8%37.3%65.9%十三五期间,全国自然灾害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较十二五期间下降37.6%70.8%38.9%

但我国应急能力建设仍存在一些优化调整的空间。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蔡立辉研究团队在20227月发表的论文中表示,基层应急基础设施保障存在不足,基层应急治理能力亟待加强。基层应急组织对各类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响应、事中应对、事后恢复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社区村居前沿阵地作用发挥参差不齐,部分社区应急预案质量不高,实效不强。

蔡立辉研究团队指出,应急管理工作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特点,需要各乡镇、部门、社会团体和公众的广泛参与,特别是要加强与公安、林业、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的紧密联系。但目前来看,基层部门之间防范突发事件的衔接不够紧密,监测预警与部际联动研判能力有待提升,没有形成迅速及时的反应机制和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

新冠疫情爆发后,也显露出我国应急保障能力的短板,包括应急装备不充足、应急物资储备不足。2020年初,医疗物资告急的现象曾蔓延到全国,据南方周末当时报道,在疫情爆发初期,全国共计有160余家医院向社会求援。

此前,原国家物资储备局局长王庆云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应急物资储备因涉及到专业领域的质量和标准要求,一般是归口到各个部委及其下属单位储备和管理,食品储备归商务部,灾害物资归民政部,医药储备归卫生部门,这些年虽然经过几轮机构改革,但物资储备的专业归口基本原则没有变化。

蔡立辉研究团队表示,应急物资受市场波动性影响较大,为规避经营性风险,一些企业生产应急产品的积极性不高。各级地方政府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是提升应急能力的关键,其本质上应急准备能力的提升。虽然各地已经形成了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辅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但在发挥市场作用,加强资金政策扶持和标准引导,动员、引导单位、家庭等根据特点和需要,储备适量的必备应急物资等方面还有较多的不足。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国机关后勤》杂志社长徐进此前也告诉界面新闻,应急物资储备的作用,体现在灾害初期第一时间响应,可以首发到灾区,政府不可能大量囤积应对各类灾害所需要的物资,因为灾害毕竟是偶发、非常规的,没有灾害的时候,大量储备必然造成浪费。

为解决上述问题,《纲要》这次提出,建设国家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升级地方应急物资储备库和救援装备库,中央应急物资储备向中西部地区和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倾斜。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区域布局,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必要的产能储备,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完善国家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健全应急决策支撑体系,建设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实验室。加快提升应急物流投送与快速反应能力,完善应急广播体系。

《纲要》还表示,推进灾害事故防控能力建设。支持城乡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抗潮、森林草原防灭火、地震地质灾害防治等骨干设施。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逐步建立完善防洪排涝体系。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科技信息化支撑能力,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灾害事故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通信体系。

 


上一篇:急救包里面都放置什么物品?
下一篇:学习语|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

电话:4008-321-995

邮箱:redcube@163.com